灵兽按
全家便利店在的发展并不容乐观,分别要求自己支付120.8元和74.87元的车费。在向客服申诉无果后,门店数被其竞争对手——外资便利店之一的罗森超越。
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这是灵兽第1013篇原创文章
半个月前,夏先生的事情至今未解决,全家便利店突然传出消息——全家执行长林建宏已在6月底离职,每天都收到催交车费的短信,同时全家方面表示,让他不胜其烦。这两个离奇订单是如何出现的呢?高德和滴滴打车客服均称,正慎重考量继任人。在全家的一份回应中称,可能是夏先生本人泄露了个人信息,执行长职责暂由董事长代行。
尽管变化突然,建议他修改登录密码、暂时解除支付宝用户认证。市民:人在长沙家中坐,回望全家便利店每一次人员变动都是“杀伐果决”。此前,打车订单从北京来“概是6月17日的深夜,仅次于林建宏的全家“二号人物”、总经理朱宏涛离开全家,我接到高德打车小程序发来的一条短信,加入鲜生活,说一辆北京牌照的车已经到地方了,任职总裁一职。
近年,要我去那个地方上车。那时我就挺纳闷的,全家便利店在的发展并不容乐观,门店数被其竞争对手——外资便利店之一的罗森超越。
根据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0年(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门店总数量)和2021年便利店百强名单(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门店总数量)显示,2019年和2020年,全家门店数分别为2856家和2967家;罗森的门店数分别为2707和3256家。
若按此粗略计算,全家2020年比2019年新开门店只有111家;罗森则新开门店549家,前者只有后者的1/5左右。
也有媒体称,全家在过去一年里,仅开出166家便利店铺,但这也与罗森新开门店数相去甚远。
有消息称,林建宏的离职与全家品牌优势减弱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关,全家方面则称,林建宏系个人原因提出离职。
但无论怎样全家便利店的门店数被竞争对手完全超越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全家想要在华领头的心从未动摇。从最初对全家寄予厚望到如今几番调整,随着罗森和7-11扩张脚步的加快,全家的优势正在缩小。
1
全家“掉队”?
今年2月,是林建宏最后一次公开亮相,出现在连锁经营协会组织的拜年视频中,他谈及全家将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进一步学和成长。
直到6月底,全家公布林建宏离职的消息,业内人士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关于林建宏离职的原因,外界普遍猜测是与全家“掉队”有关。先是面临同行跨步打压,又丢失了多年外资便利店老的标签。
其实,自2015年11月林建宏接手以来,是全家快速发展的几年。
通过打磨单店模型,以做透区域为主要,全家先跑马圈地在江浙沪地区提升市场占有率,再向全国扩张。而在开店策略上,区域开店前先自建供应链和物流系统,再以供应链可配送范围内量邀请加盟商开店,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目的。
直到2019年以前,全家一直保持着相当高速的区域扩张速度。2008年上海门店实现全面盈利,2012年实现总盈利,相比7-11在连亏十几年,至今未能盈利,罗森在去年才实现盈利,全家则是所有外资便利店中盈利速度最快的。
而全家“失速”的转折点发生在2019年,日本全家以全家(即其合作伙伴顶新集团)在利益未揭露、没有共享利润等理由状告,要求顶新出让所持全家的全股份。
在顶新与日本全家的合作中,开店顶新需要向日本全家支付两笔费用,即品牌使用费和按股权比例分配的盈利分成。
这一年,日本全家称顶新已经7个月未缴纳权利金(另解释为“授权费”),并试图谈判将权利金比例从销售额的1%降到0.3%,并拒绝向日本全家提供营业数据。
日本全家认为全家的财务不透明,尚未真实的了解全家的营收情况,导致利润分配不均,而全家则称已缴纳品牌授权费,并未拖欠。
事件的结是,日本全家败诉。
而双方争论不休的“授权费”看似是,实则是利益分配不均所致,毕竟,授权费可能是便利店盈亏波动的关键,能引发利润的数倍波动,全家之所以在2008年实现盈利,也正是此原因。
之后的全家像是被按下暂停键。在日系便利店疯狂扩张的同时,全家近两年的门店增速已远远落后,在今年4月CCFA披露的2021便利店百强榜单中,罗森以3256家门店取代全家的2967家,成为外资便利店榜首。
或许,全家的“失速”和被罗森超越都是林建宏离职的原因,可无论外界如何猜想,全家则回应称,对林建宏执行长基于个人原因所做的决定表示理解与尊重。
2
扩张掣肘
翻开众点评分全家门店的点评界面,店里苍蝇特别多,饭团明显偷工减料,收银员态度恶劣等,一些列评价屡见不鲜,一线消费者的真实反馈,与全家追求的“贴心般的家人般的感受”相径庭。
除了评论,媒体对全家的报道并不少。
最典型的例子是,2019年初,蓝莓评测经过调研发现,全国10个城市中的21家全家便利店存在售卖过期食品、窜改商品标签的现象。同年8月,全家自有工厂生产的便当被上海市市场监管抽检不合格,存在致病菌超标等问题。
后来全家内“整改”,全面加强管控。
屡次触碰食品安全红线,可能是背后加盟方式所致。
顶新与日本全家在的门店运营上,存在一定策略差异,它不像是罗森、7-11等品牌一样做区域加盟,而在进入新城市时,通常是顶新先去开店,再个人加盟,并且需要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物流和运营体系,这意味着顶新需要较高的资金和风险。
据悉,全家便利店的加盟比例达到80%,而罗森与7-11均在50%以下。
在加盟条款中,人事费用、报废成本和税费由加盟商负担,有些加盟商可能会为了控制成本减少报废,才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一位便利店加盟者表示,全家便利店加盟,便利店一般是不可能3个月内有盈利的,至少要一年才可以有持平,想盈利最快要一年半,一般是两年后才可以盈利,当然,个人的话,半年内都可以盈利,因为起码少了一个月6000元的人工,又或者门店所处地方的消费力很强。
加盟是迅速回笼资金,减轻资金压力且能迅速扩张的有效方式,但加盟模式同样是把双刃剑,管理难等一系列难以掌控的问题也都出在加盟店中。
当然,对于全家扩张速度减缓,除了疫情和竞争压力的原因外,也有媒体报道称是因为日方授权合同条款约束。
日方一方面严格限制全家只能以顶新集团为运营主体,不能与第三方区域加盟商合作。仅靠顶新在全国范围内自建供应链体系、展开区域布,即成本压力较、落地速度较慢。
此外,报道还称全家每进驻一个新城市,都需要向日方缴纳一笔开城费用,且数额不小。
这两个原因也导致了全家备受掣肘,无力加扩张。
3
本土便利店崛起
国内便利店的加速崛起,也让外资便利店开始有了压力。
回望前两年,便利店行业涌入百亿资本,便利蜂、猩便利、好邻居、每一天、Today、X-24h、全时、见福、邻几、131等众多连锁品牌一夜出现在街小巷,连同一直存在的日系便利店,一时间这赛道开始变得拥挤。
尤其是得到逆势扩张的便利蜂,7-11花了14年,才在北京开了不到200家店,而便利蜂在北京门店超500家,比全家、7-11和罗森等日系便利店在北京店数的总和还多,更出乎意料的是,便利蜂声称北京门店已经实现“前端盈利”。
据便利蜂高管表示,2021年底全国要开4000家店,2023年要开一万家店。
纵观当下的国内便利店行业,开得多,但倒闭的也多,虽然有众多资本加持,却每年有型连锁品牌关门或者易主。此外,区域品牌逐渐崛起,深耕区域的同时,并逐步向外扩张。
本土的便利店的日渐成熟、形成连锁规模,将对外资便利店形成更的竞争。
就连7-11也不再低调,改变策略,通过区域加盟的方式,与区域零售龙头合作,进入“下沉市场”,并逐步将10余个市场纳入扩张版图;而罗森也在近期宣布,门店数将于2025年达到10000家。
在零售战场上,对于运营的精细化,品牌的一体化和本土化要求极高,全家要面对的对手,不仅是同为外资零售企业的罗森、7-11,还有本土的便利店。
虽然本土便利店与外资便利店的经营水平等还有很差距,但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或许,昔日日资便利店巨头也不再那么高不可攀,竞争也只会更激烈。(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有温度 · 有深度 · 有态度
灵兽传媒旗下公众平台
专注新零售 聚焦新消费
关注连锁/零售/电商/商业地产
创业创投/资本对接领域
聚焦全球商业创新
精准覆盖商业精英人群
入驻今日头条/搜狐/企鹅/鱼/一点/网易/百家等平台
喜欢文章点击“在看、点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