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沈怡然半导体的极端缺货是电子产业当下共同的挑战,市工信高度重视,也是一些国产芯片的机遇。近日,组织全市电信、移动、联通、铁塔等信息通信行业迅速行动,记者从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集创北方”)获悉,制定了应急预案,公司的移动显示芯片已经进入一线手机厂的供应链。
这是一种LCD显示芯片,了工作专班,嵌入在小尺寸LCD显示屏上,一批依托信息化、数字化平台的“神器”,用于智能手机,成为疫情防控期间通信畅通的有力保障。在市第一医院核酸检测点,在有千亿级的市场规模。此前,记者看到,集创北方先前已进入尺寸LCD显示屏的供应链,电信、移动的通信应急车停靠在附近,这意味着在LCD显示芯片——一个强敌环伺又变幻莫测的市场,全力保障网络覆盖。圆形的透镜天线实现信号定点发送,企业开始拿到“入场券”。
集创北方于2008年,车载发电系统、移动基站确保信号畅通。“市第一医院作为主要的核酸检测点,专注显示控制芯片的设计,这类芯片属于电子产品的二级物料,下游面向LCD/OLED以及LED显示面板厂。尽管其CTO李卓对记者称,在LCD驱动芯片的版图上,集创北方仍然被归于“others”,市场仍然由三星电子、联咏等日韩、台系厂商把持,但对电子产业来说,至少有了一个国货的选择。
从某种程度上说,集创北方完整地走了一条国产替代之路。但回顾,这却是一个前八年时间,既没获得过经费、也没拿过社会资金的半导体企业,这在机构争相注资半导体的当下,是难以想象的。
值得思考的是,集创北方是凭借什么进入供应链的,其间有怎样的风险?为什么公司走来鲜有资金支持,而曾获得量经费的企业,却没有取得同样的成就?
机遇
在中美贸易、疫情等因素下,很多宗商品及物料发生短缺,芯片的行情尤甚。
一方面,全球芯片产能供给出现全线紧张的面,缺货涨价情况已经遍布到行业内很多环节。2020年下半年,台积电、三星等晶圆厂开始涨价;另一方面,疫情期间的隔离,让手机、电视等消费电子逆势增长,背后供应链的紧缺达到一个高点。
电子的供应链集中呈现了国际分工的形态。在LCD/OLED面板显示芯片上,市场多年来由三星等韩系厂商、联咏为代表的台系厂商把持。相比之下,在显示面板上的份额更多,已有京东方、维信诺、华星光电等一众企业,至今年年中,这些面板厂已经连续10个月物料短缺,态势紧张。
李卓表示,尽管公司一直在技术创新和专利申请中快速积累,但台系、韩系厂商已经站在前面,和下游形成了深度绑定,又有规模效益,形成了更强的竞争力,要破围入并不容易。“当原有的供应商无法支撑需求,一些手机厂家开始寻觅新的供应商”,李卓表示,作为手机的二级物料,显示芯片进入供应链是需要一系列测试和检验的,去年以来,很多客户一改过去的态度,主动联络一些技术优势强、产能有保障的芯片企业,加快一些导入节奏。集创北方的移动显示芯片,也在这个时间点进入了一线品牌手机的供应链。
选择
在2008年,公募、私募机构并不成熟,半导体主要靠资金,然而财政拨款是有限的,争议在于,优先投资通用CPU这类难度较高的技术、还是投资一些相对低端、专用的技术。
事后来看,选择了前者,集创北方的方向是后者。李卓对记者表示,公司发展的前八年时间,既没有获得过资金、也没拿过VC投资。
2006年发布的《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把集成电路列为01专项,按照纲要,所有专项的总投入预计超过1000亿元。
核高基一共办了三个专项组,01专项是通用CPU,在芯片的版图中,这是国产化难度的一个领域,也是电子产业的关键和短板。它不仅难在技术上,还要吸引软件企业,独立于厂建立一套生态。
集创北方的方向完全不同。它选择做显示驱动及控制芯片,从技术上看,复杂度与CPU相比较低,属于嵌入式技术,生态相对简单,只需要联合上下游企业;它的特殊性在于,要与市场、供应链密切融合。
为什么要走这条路?
李卓表示,第一,贴近市场,顺势而为;第二,公司最早选择的LED显示驱动领域技术的门槛相对较低,起步相对容易,更适合创业。
全球LCD/OLED显示控制芯片,依托于显示面板的成长。2008年,以京东方为代表的面板企业正集中建厂,而上游的芯片供应商几乎为零,供应链还只有一个雏形。当时的供应商主要台湾,但产业和技术有向转移的趋势。集创北方的目标是进入以京东方为代表的厂的供应链。
一位集成电路专项的参与者对记者表示,专项曾一味地投入到最艰难的技术中,但回顾来看,半导体应该起步更低一些,更贴近市场一些,优先攻克技术难度较低的芯片,这些芯片的物料相对简单、产业链相对较短,无需太多兼容适配。当时的版图中,有很多这样的芯片,包括电源芯片、显示芯片。这些芯片的意义不如CPU重要,但若能在国际上取得领先,仍然可以盈利壮,向中高端领域发展。
风险
对于半导体,追随市场其实风险很。投资半导体的最矛盾是,这本身是一个高端制造业,长周期、高投入,但服务的恰恰是迭代飞速的消费品。
显示芯片通常由8寸/12寸晶圆厂代工,这样一条产线建好需要一年半,形成产能要两年。而手机的换代周期通常是15-18个月。李卓表示,“踩准点”很关键,芯片上要既有时效性,又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这也是公司的风险所在。
李卓表示,供应链的角度看,消费电子中最强势的是整机厂,其次是面板厂,显示芯片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而当时面板企业更偏向台系的芯片商。这种面下,国产企业的突围是更加艰难的。
最的风险管控点是,智能手机每一代会给出一个新的规格,供应商是无法跨阶段产品的。若计划9月上新机,芯片设计企业年初就要给出样品,前一年的二季度就要开始研发。一旦错过客户的时机,基本上一批货就废了,运气好的话,至多能对上一些低端机型。
同时,芯片从设计、制造、封装,流程很长,成品和当初的设计往往很难一致,那就达不到客户预期,不得不在短时间内,完成客户的一次次改版。李卓表示,消费电子是非常苛刻的,每一代有不同的噱头、卖点,这逼着供应商不断提高设计能力,跟上客户需求变化的节奏。
风险还不仅于此,一些“初出茅庐”的小厂,还面临着厂的“降维打击”。半导体在国外已经是个成熟产业。芯片在任何一个领域突围,都面临着寡头林立的格,随着库存、需求、产能等因素变化,芯片价格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也一方面是受库存、需求、产能的影响,另一方面,利用周期“操纵”价格,打压入者,一直是厂玩家们共同的策略,这导致一些国产芯片,一出厂就面临滞销。
当下和未来
李卓表示,行业形势不容乐观。这一轮芯片紧缺潮的核心在于芯片代工企业产能相对市场需求出现不足,而显示芯片属于需求量、毛利低的产品,在产能极度紧缺的时候,如何保证自身的产能不被晶圆厂挤压,导致无法交付订单,这对企业运营的要求极高。
李卓表示,公司很早就考虑并布解决这个问题,曾对主力供应商进行投资、签长线合同,以绑定合作。同时,也在努力寻求更多晶圆厂的合作。近日,公司与马来西亚代工厂矽佳(SilTerra)签订完成了长期晶圆供应协议,保障了未来数年矽佳将向集创北方提供稳定充足的晶圆产能。
李卓表示,在客户方面,公司是“生产多少都不够卖”的状态,整个供应链的工期在延长、交期也在延长。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调研,显示驱动IC自去年开始面临供给端产能不足的问题,驱动芯片厂商在确保产能足够的前提下上调分驱动IC产品价格,涨幅约5-10%。
这一波缺货潮何时会过去?李卓称,整体的缺货态势至少要持续到2022年,但过程中,会出现结构性的行情放缓,在今年6月以来,智能手机、液晶电视销量的下滑、厂商的理性出货,都会让芯片的供应出现阶段性的放缓。
那么下一步,李卓表示,物联网的兴起会催生新的屏显设备,芯片企业完整经历了智能手机为中心的时代,所有的高价值都流向手机,未来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设备的增长,芯片这条供应链的重心也将迁移。对此,集创北方布置了在研项目,针对AR/VR穿戴设备的屏显驱动芯片,追随面板企业、布未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