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一边补贴司机,王芳的同事下班时叫了一辆网约车。订单被接后,另一边补贴消费者,同事惊呼,滴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或许有网友会问,是因为下雨么,当年滴滴与快的打车乃至优步打车的时候,怎么这一单离我有15分钟之远?
正巧,几家同行为什么要疯狂地烧钱呢?其实很好理解,当时王芳正在浏览《交通运输:将设定网约车平台抽成比例上限》这条新闻下的网络留言。
新闻说,如果只有一家烧钱,交通运输要进一步规范平台企业的经营行为,培育市场,要求网约车平台企业规范自主定价行为、降低过高的抽成比例,曝光度低,加强与驾驶员之间的沟通协商,成本极高,设定抽成比例上限,且见效慢。可能烧了几亿也不见得有多好的效果。而两家同时烧钱,并向社会公布。
网友@碧海青天 说:难怪这段时间发现打滴滴车,怎么师傅离我那么远,至少都要等5分钟(县城小城市)。
如果这样的派单现象越来越普遍,那和数据杀熟一样,也会成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商业游戏。
连带着,外卖平台的高抽成比例,也被网友呼吁“理性降低”。
此前,《高抽成激怒司机:客户付154元,只收到95元!》的一个帖子曾在网上被转发。
滴滴当时回应称,抽成高于30%的订单占2.7%,属于极端情况;由于受不同城市、订单距离长短、时间长短、路况拥堵等因素影响,司机收入占乘客应付车费的比例也不一致。
但给出的理由似乎并未完全说服网友。而且当时滴滴表示,直接降低“抽成”或失去供需调节的弹性,因为在雨雪天气、早晚高峰、节假日出行高峰、需求旺盛的区域多出车接单,平台会通过补贴激励司机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如果完全按照“平均主义”,那意味着失去供需调节的弹性,高峰期和热点区域可能会更难打到车。
现实中,接受新华社记者调查的多位网约车司机表示,滴滴平台对司机的抽成比例比往年明显更高,少则20%至25%,经常会在35%左右,甚至达到50%的超高比例。
有数据统计,滴滴抽成从开始的19%升至35%,美团抽成26%,如果资本不再依靠技术进步,而是通过垄断获取超额利润,那么为之付出巨成本的仍然是被收割的老百姓。
“资本先烧钱,通过低成本倾销干掉其他竞争者,从而获得垄断地位,然后开始两头通吃。”
被很多人转发的这句话虽然狠,但并不是没有道理。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